•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漂亮发饰
  • 头饰里的“老蒙古”情结
  •   在一盘土炕上,两位头发银白的老人正坐在小桌子边熟练地缝着珠饰,虽然手指已经变形布满老茧,不似年轻时那般纤细柔嫩,但她们的手却越发地灵巧,谈笑间那些细小的散落的珠子被平整地串在一起,与大珠子搭配成一条链子……只是在穿针的时候有些费劲了。

      这位正在做头饰的蒙古族老妪叫苏布达,今年71岁了,她名字的汉语意思是珍珠,旁边陪她一同赶制头饰的老人是她的姨姨格日勒其其格,汉语意思是代表阳光下的花朵。老人今年已经90岁高龄,身体硬朗,只是近年来有些耳背,需要大声地说话才能听清楚,眼镜也有些老花了,但是仍然能将线穿入针里。

      工程浩大的细活

      这几天正是苏布达家最忙的时候,因为他们家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祭祀敖包的活动就快要开始了,这一天对于身为蒙古族的她们十分的重要,就如同汉族的春节般隆重与重视,所以一家人早早地就开始为那一天的祭祀准备。

      苏布达用带有蒙语腔调的汉语说着,有些不好意思,这几天家里有些乱,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祭祀敖包活动,家里准备要大一番,先把家里各个角落的灰尘打扫干净,然后洗干净家里的衣服被褥,有时间还要重新粉刷一遍家里的白墙,还有打扫院子,还有每天的农活、喂养家里的羊……虽然这么多的活,但是家里在儿女的帮助下每天有条不紊地干着。唯独让老人着急的是在那天祭祀时家人需要佩戴的珠饰,这可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细活。

      老人边说边干着手里的活两不误。站在一旁的女儿托雅对此帮不上忙,她说,现代的蒙古族姑娘们都不亲手制作这样的头饰了,有需要也是从商场里购买,所以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已经不会这门手艺,更不懂得其中的一些做法和讲究,这门手艺最精湛的当属自己的这位姨姥姥,所以妈妈才大老远地从前旗将老人家请过来帮忙指点干活。

      苏布达老人说:这次的祭祀敖包活动,我准备给儿女、孙子、媳妇都做一个,给他们保平安,现在岁数大了做不动了,给后辈们留下这些东西做个纪念,以后即使是想做也可以参照这个做法,所以这次把姨姨请了过来帮助一同赶制。

      家传手艺难继续

      托雅用流利的蒙语和姨姥姥交流着,听明白意思的老人喜笑颜开地用汉语说道:自己年岁大了,耳朵有些聋,听不清说什么,现在眼睛也有些花,穿针很是费劲,要是在年轻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头饰不到一个星期就能全部做完,现在停停干干也得十多天。

      很是这位老人,90岁的高龄仍然矍铄,能做这样细致的活。看着老人面容像是70多岁,面色红润口齿伶俐,满是皱纹并且血管突出的双手,却能灵巧地串制出这样精细的头饰,一头银色寸头显得很是。

      说起做这个程序繁复的蒙古族头饰的讲究和要领,老人颇显得耐心和淡定,她说:这个头饰大概有一千多个大小不一的珠子,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讲究,自己也是从做姑娘时看上一辈老人们做,跟着慢慢学,几乎每年都做,给自己、给孩子、给亲戚朋友。像是先串哪个珠子,串几颗代表什么意思,还有其中的一些细节、工序、讲究,做得多了,一些古老的传统也就慢慢地都记住了,现在的娃娃们都不会做了。“我也岁数大了,做不动了,村子里做这些的人也几乎没有了,以后估计也很少有人亲手做头饰啦”。老人无不惋惜地感叹着。

      头饰考究有渊源

      苏布达拿起手中这个快要制作好的半成品头饰说:现在做一个头饰得二十天,每天的事多,早上五点就起来家、喂羊、,所以直到下午才有些时间赶制,现在已经做好了一部分,说到高兴处她把去年的头饰和衣服都穿出来展示一番。在穿上蓝色蒙古袍、戴上隆重的头饰和帽子的一瞬间,眼前这位古稀老人似乎顿时回到了二十岁的感觉。在珠饰的装扮下很是漂亮,神采奕奕。头饰分为两层,一层主要装扮额头和两侧,一层主要是两侧的大的环形珠饰,挂在头顶自然垂下,与上一层的两侧珠饰形成层叠,一根带有宝石的装饰带子也会系在脖子处显得庄重美丽,这也是民族服饰的魅力之一吧。

      苏布达说:他们的服饰和现在比较流行的鄂尔多斯服饰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在头饰的一些材料、做法和装饰上,他们属于乌拉特风格,而乌拉特又代表着“能工巧匠”的意思,形成了乌拉特服饰的男装雍容华贵、女装典雅细腻的特点。而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主要由服装、头饰、挂饰三部分组成,特点是色泽鲜艳、款式考究、不显臃肿。

      据说,早在明代后期,乌拉特部落就以精湛的服饰制作技术享誉草原,男子服装以礼帽、长袍、马靴为主,妇女则以头巾、长袍、马靴为主。乌拉特服饰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其他地区传统服饰的可取之处,在牧区穿着传统服饰的人较多,逢年过节、举办那达慕盛会时,普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

      对于同是蒙古族却有着细微的不同,苏布达以自己多年的经验解释说这也许和地域有关系。她说,就拿自己很是喜欢的蒙古族歌曲来说,因为这里地域宽广一望无际,所以长调也就悠扬远长,而鄂尔多斯的地方则是以短小的调子为主。

      说起蒙古长调,已是古稀的苏布达显得很是高兴甚至哼了起来,她曾经代表包头地区参加了2008年的“八省区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原生态民歌大赛”。对于她的这项荣誉,苏布达很是谦虚地说,草原儿女都会唱歌,自己的父母以前都爱唱,所以自己从小放羊的时候就学着唱,后来谁家结婚也请着去唱,那时必唱的三首具有深刻的让人受教育的古老蒙古族歌曲,现在人们大都不会了,只有些现代的蒙古族歌曲了,很是可惜。

      对于这次采访的留念照片,老人一再给他们留一份,这样珍贵的照片她们也想保留一些,也许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做头饰的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