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漂亮发饰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   笄(jī),《说文》解释为“簪也”,是一种簪发用具。就目前所知,早于仰韶文化的遗物是磁山遗址出土的骨笄。有两种样式:一作尖头圆箸状,长18厘米;一作柳叶簪式,长约10厘米,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稍后,到仰韶文化时期,当以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实物数量形式具代表性。在1900余件各类发饰、耳饰、颈饰、手饰、腰饰和嵌饰中,石陶笄和骨笄占很大比例,总数达715件之多。可分三种:棒式的、两头尖的和丁字形的,大多重在实用,造型简质。制作上刻意进行装饰的例子,应数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的骨笄为最出色,是距今四千多年的遗物。笄首用胶黏物(或树脂混合体)作成圆锥状,表面嵌埋着36枚白色管珠,首端贴盖一楕圆形骨片,上作同心圆刻纹五圈,是一件别具匠心的工艺品。东部,如大汶口文化的发笄,以石质居多,首端出台肩,似应有笄帽附饰。有的笄且作箭镞形,或古代曾用镞箭簪发。其遗制在兄弟民族中仍有保留,如《皇清职贡图》图说中即谓傜妇盘发贯箭,三、五、七支不等,西南藏族人猎手也是把弩箭插在头发里,亦成一格。这种情形和《诗经》中提到的“六笄”“六珈”,晋代“五兵钗”可能都相关联。

      笄的应用,在当时又与中原华夏民族的结发形式有密切关系。束发盘髻或辫发盘髻之类方式和以后的束发于顶,着某种冠子,则皆须用笄方能约束。如为断发、披发、散发等形式,便应用不会广,甚或毫无所用。考古发掘中边缘地区似数量较少,自西往东至黄河中游即渐增多,隐约反映了历史上民族融合风习相尚的情况。到后来,安阳殷墟五号墓,妇好一人即随葬精美玉笄二十余件,雕花骨䈂四百九十余件,其贯插簪戴形式必已相当复杂,又十分讲究。奴隶主豪华的炽盛,于此可见一斑。

      1925年,学者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强调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文化,被称为“二重法”,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者陈寅恪曾对“二重法”做过如下概括:其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其二,取异族之资料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其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答案(1)C崇尚简质的是半坡遗址的,非4000年前甘肃永昌鸳鸯池的.原文为“当以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实物数量形式具代表性.在1900余件各类发饰、耳饰、颈饰、手饰、腰饰和嵌饰中,石陶笄和骨笄占很大比例,总数达715件之多.可分三种:棒式的、两头尖的和丁字形的,大多重在实用,造型简质”.

      (2)题干强调最直接的原因.根据“如为断发、披发、散发等形式,便应用不会广,甚或毫无所用.”这句话进行判断.分项赋分.答B给(3分),答A、C给(2分),答D不得分.

      (3)完成此题首先要根据【相关资料】理解什么是“二重法”结合“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和“其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其二,取异族之资料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其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可以理解,也就是不能只有一个,而要由两方面的加以验证.然后再结合文本陈述文章是如何将文物实物和有关记载文献或者其他相结合的.

      (3)(6分)参考答案:作者对磁山遗址、西安半坡遗址、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大汶口文化等地考古出土的“笄”在质地、国民党八大金刚形制上做了深入研究,以此与《皇清职贡图》《诗经》等文献资料相印证;同时又与西南藏族人猎手的生活作比较,作为论据,得出了自己研究的结论.解析暂无解析